今日头条: 2024年金秋杂志社部门预算
《黄河大合唱》—一曲史诗般雄浑壮阔的交响大合唱
2011-1-05 17:22
1242点击

《黄河大合唱》是作曲家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黄河大合唱》的前身为大型朗诵诗《黄河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撤退时经过黄河,引发了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爆发,即写成《黄河吟》,在农历除夕朗诵演出。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激发出他长期蕴藏在心中的创作欲望,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完成了这部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作品。

这部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组成。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黄河来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合唱套曲中展开了一幅壮丽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通过音符在听众面前呈现出富有戏剧情节的组画。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震撼人心的听觉冲击,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就是诗朗诵与音乐并重,是一部诗化的交响大合唱。其中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用乐队来伴奏诗人的怀古之情和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整个合唱套曲的各乐章之间,用诗朗诵来承上启下、贯穿发展。作品始终围绕着黄河的整体形象哭诉黄河、赞美黄河、保卫黄河,层层深入。各乐章具有不同的典型情绪,每一章都呈现出黄河形象的重要侧面,这种类似交响套曲的审美思维和结构思维,为史诗性的曲作创建了一个坚定的文学基础。

冼星海曾说过:“《黄河》的歌词虽略嫌文雅一点,但不会伤害它的作风。”当时延安正进入大生产运动高潮,在文艺理论上正讨论民族形式问题,提倡创作上的大众化。故《黄河》的歌词如果面向农民确实太“文雅”了,但是《黄河》的观众的确是完全不相同的,他们的文化层也不完全相同。应该说要理解《黄河颂》或《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歌词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些素养,如果歌曲改用白话或方言来写,那诗的韵味和以“我”为中心的第一人称文体中“民族诗人”的形象又是另一面貌了。《黄河》的词曲浑然一体,诗人与作曲家,无论在音乐语言与音乐风格上都是气质相通的。

光未然使《黄河大合唱》的词句视觉化:风——叫、马——吼、黄河——咆哮;怒吼把,黄河、掀起——怒涛、发出——狂叫、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这些诗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歌词中的字眼,尤其是尾腔,不但音韵美且有效果。《黄河怨》中演唱者用嘴唇半闭发出近似呜咽声的“冤、苦、难、惨”等声韵,使流畅、悲愁的旋律结合着语言的韵味更显得动人心弦。如此真实、生动而典型化的声乐表演效果在器乐表演中是难以体现的。

《黄河大合唱》的精神首先体现在具有节奏的音乐语言中。郭沫若在《〈黄河大合唱〉序》中形容为“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词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的音乐语言。这些音乐语言与中国传统古典音乐有密切的联系,在作品中听众可以发现《苏武牧羊》、《满江红》的音乐素材体现。

整部合唱套曲采用了多种音乐体裁:除混声合唱外,还有女生齐唱、女声独唱、男声诗朗诵和男声独唱;合唱套曲中也采用了多样的音乐结构。它们的共同特点,即音乐材料的使用集中,丰富多彩与概括精炼相结合。个别乐章甚至只采用有限的几句劳动号子的音调和它的变奏、引申成全曲,易唱、易记,感情强烈鲜明。

整部作品中,有几个乐章需要特别说明: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和创造,乐章的音乐是以三弦为主要乐器的交响篇章,加上朗诵诗的宏大气魄与《黄河颂》的深刻内容,共同构成了空前绝后的“黄河史诗”。

特别要提到的,《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指一些流传民间带叙述性的民歌,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它的曲调深厚宽大,主部的音乐波浪起伏显现黄河奔腾呼啸的威力,象征中国人民处在战争的严酷中,思想感情犹如黄河波涛一样汹涌激越;第二乐段曲调亲切、明朗,展现出一幅人民勤劳生活的画面。接着音乐转入由低沉而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表现了敌寇入侵的铁蹄践踏了祖国大好河山,敌占区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最后是主部的再现,深沉地诉说着这空前的灾难。

《保卫黄河》是一首进行曲体的轮唱曲,歌曲用轮唱的艺术表现效果,穿插以“龙格龙”的装饰性乐句,增强了生动、活跃的气氛,表现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在整部作品中的一条重要的音乐主题线索,就是以《黄水谣》的主题作为《黄河》贯穿全部的核心乐章,这是我们过去的作品所没有的。从《序曲》到《终曲》,作品的九个乐章都贯穿着《黄水谣》的主题,一直到结束乐句音乐作品用了四十件铜管乐器出现在合唱高峰后,形成了辉煌的尾声。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它的成就主要是音乐艺术的成就,歌词为实现作曲家的宏愿提供了便利条件。它是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宝藏,今天,直到永远都是艺术的革命历史教科书,它将教育一代代新人的成长。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