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2024年金秋杂志社部门预算
矗立在大漠中的铜像——陕北“绿圣”朱序弼情系荒山大漠纪实
2011-1-11 14:08
1018点击

    2010年8月20日上午,一座巍峨的铜像在塞上榆林大漠边缘的卧云山上拔地而起,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这尊塑像的主人既非伟人大家,更非名流豪俊,而仅仅是一位普通的林科所退休职工。

    这位退休工人叫朱序弼。他五十多年如一日,扎根荒野大漠,播撒绿色梦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栽培沙漠植物,挽救稀绝物种,引进、培育和推广多种林草……使一座座荒山披上锦绣,让白茫茫大漠铺上绿毯。他先后引进和培育了2000多种林草,自学成才,取得了30多项科研成果,发表科普文章200多篇。朱序弼在绿化治沙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但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放羊娃的绿色梦想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1932年12月,朱序弼出生于榆林镇川朱家寨村一户贫苦的农家。10岁那年,他被迫到一户财主家放羊。在三年多的牧羊岁月中,他走遍了家乡的山川河谷,沟沟峁峁。眼看着一个个绿色的山头日益荒芜,大风推着沙漠一天天逼近家门,他的心变得异常苍凉和凝重。他常常躺在山坡上浮思联翩,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双手能够变成神奇的画笔,重新描绘出家乡的花红柳绿,富丽妖娆,书写出家乡的勃勃生机,人欢马唱。

    朱序弼自小就是个非常用心专注的人。平时在放羊之余,他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类植物:旱柳、白榆、臭椿、小叶杨;奶子草、狗尾草、香茅草、打碗碗花、车前子、黄花苗……几年下来,他基本认全了陕北大地上的各类植物。通过观察、分析,弄懂了哪些植物适合在哪些地方生存;哪些林草耐干旱、抗风寒、可以固土防沙;哪些树木可以进行嫁接、移植、繁衍,具有经济和实用多重价值,等等。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极大地丰富了朱序弼的心灵和学识,也为他日后从事荒漠植被研究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入林业扎根荒山大漠

    1951年3月,19岁的朱序弼被招收到榆林农校实习农场当工人。他根本没有想到他的命运自此发生了逆转,使自己的一生与林草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农场经营着四五十亩土地,以林为主,除果树栽培外,另外还培育有小叶杨、刺槐、核桃等树种。自小就对植物怀有深厚感情的朱序弼,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用武之地,于是他一头扎进林草的研发培育之中。投入实际工作后,朱序弼才发现从事这项工作,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而自己过去从未进过一天学堂,斗大的字不识半个,如何来进行学习呢?他相信天道酬勤,随后开始到处拜师求教,刻苦自学。农场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破格将他送到业余学校学习和深造。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钻研,勤学苦练,朱序弼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读书、看报、做记录,甚至可以写简单的材料了。随后,他开始迫不及待地自学专业课——《气象学》、《植物学》、《造林学》、《遗传学》、《苗圃管理知识》等等。前后五年多时间,他认真学完了这些课程,对植物学从理论方面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接下来,他准备全身心投入治理荒山大漠的神圣事业,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植物研究,进行草木栽培,让荒山变绿,让沙漠止步,让自己的绿色梦想得以实现。

 

    艰辛探索硕果累累

    沙地柏是沙漠特有的植物。它铁骨铮铮,不惧炎寒,四季常青,顽强地生存在沙漠之中,点缀着沙漠的荒凉和贫瘠,因此具有“沙漠王子”的美称。世世代代以来,沙地柏都是自生自灭,靠自身繁殖,因此难以全面推广,使其在抗击风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朱序弼了解这一植物的习性后,异想天开,决定做一番尝试,看可否进行沙地柏的人工繁殖。

    1955年5月,他剪下500根沙地柏插条,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开始了培育。他精心管护,适时进行浇水、松土,眼巴巴盼望着这些插条能够扎根、成活。谁知到了七八月份,500根沙地柏插条几乎全部枯死,只有两株插条吐出了新芽。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毕竟还有两株成活了嘛,这起码证明沙地柏人工栽培并非完全不行。

    在随后的时间里,随着工作几度调动,朱序弼人工栽培沙地柏的热情一直未减。他每到一处,都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试验,随着经验的积累,栽培的成活率也日渐提高。最后采取侧枝短条扦插试验,成活率竟然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一成果,创造了人间奇迹,填补了世界植物界一项空白,许多世界级农林专家在惊叹之余,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朱序弼终于成功了。而这一成果的取得,朱序弼耗尽心血,用了整整三十年。

    他移步生绿,用神奇之手复苏植物的生命,在他手里有一粒种子、一棵苗,就能蓬勃生长,染绿一片大地。除了沙地柏人工栽培,多年来朱序弼还将西北边陲大漠中的“活化石”胡杨、河南的“沙打旺”、曾经红遍陕北而后濒临灭绝的山丹丹花、樟子松等许多珍稀物种成功移植栽培,使它们在塞上榆林生根开花,安家落户。他因此被赞誉为“绿圣”。

 

    创办园林绿满山川

    怀着绿色的梦想,朱序弼将绿化山川的意念始终贯穿于平时工作生活之中。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利用逛庙会的机会,给青云寺的住持做工作,希望他利用善男信女布施的香火钱,在寺院周围建一个植物园。住持高小虎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他积极帮助规划,并利用三年时间,在青云寺栽种了数千株油松、白榆、旱柳、杨树、玫瑰、丁香等,使荒凉的青云寺变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成为榆林最早的一座人工植物园。

    到了七十年代末,榆林镇川的黑龙潭庙会日益兴盛。黑龙潭四周光秃秃的,荒山一座连着一座,山上连一棵树木也没有。他再次萌生创办植物园的念头,于是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希望他们从庙会的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绿化周围环境,创办一个植物园。几经周折,1988年11月12日,“黑龙潭民办山地树木园”正式成立。在朱序弼的精心谋划和亲自参与下,当地政府除了充分开发地方资源,还先后从新疆、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引进许多林种和草木植物,种植于黑龙潭周围山坡上。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黑龙潭山地树木园已发展到1200余亩,设置了5个绿化区2个引种区,共栽种各种树木7.2万株,搜集、保护了30个国家级濒危树种。

    在黑龙潭山地树木植物园建成后,朱序弼又应邀到卧云山庙会场地创办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植物园,很快使这座占地3000多亩的民办植物园蜚声海内外,并成为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和植物资源试验基地。在朱序弼创办的众多植物园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榆林珍稀濒危花木园。作为我国第一个植物挽救保护性的植物园,其开创了在毛乌素大沙漠中建立植物园的先河,意义和作用极其重大,在世界植物保护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吸引了日本、美国、法国、比利时、新西兰等二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榆林参观学习。多年来,朱序弼指导创办的植物园、灌木园基地多达80余个,面积有4万多亩,遍布陕北和内蒙古许多地区,为当地生态保护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视草木如金银,视金银如草木

    作为一位普通的林业科研院所职工,朱序弼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为了荒山大漠改变容颜,为了绿色生命留驻人间,他殚精竭虑,备尝艰辛,却从没有想到索取和回报。

    半个多世纪的林业生涯,半个多世纪与风沙搏斗,朱序弼不但耗尽了美好年华,而且患上了多种疾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年纪增大,他的支气管炎愈加严重,走一步就要喘半天,就这样,他仍然坚持常年劳作在荒郊野外,一心操持他的花草树木。只要一投入工作,他把所有的病痛都忘记了。有一次在地里栽树,由于连续干了好几个小时,他体力不支昏倒在地,被医生救醒后,他第一句话就问:“山上的树栽好没有?”在场的人都深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由于醉心于事业,朱序弼一直无暇他顾,思想意识甚至超然红尘之外,如同一个悲壮的殉道者。他“视草木如金银,视金银如草木”,心里除了花木,就是林草,家庭没时间照顾,儿女无精力关抚,至今他的一个孩子还没有工作,经常居无定所。他为国家创造了价值亿万的绿色植物,自己却一直生活清贫,经济拮据,常年抽两块多钱一包的劣质香烟,几年难得买一件新衣服。由于在林业研发方面成就卓著,他声名远播,许多外地单位高薪聘请朱序弼去工作,他全都婉言谢绝了。前几年单位集资盖房,他因为没钱被迫放弃,20多年住在一座普通狭小的平房中,两袖清风,安贫乐道。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他的淡泊名利态度,不但感动了周围许多人,甚至连一些国际友人也由衷敬佩。日本有许多青年学子都知道中国榆林有个朱序弼。世界名校——日本东京大学还把朱序弼建设生态的事迹编进了教材。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深尾叶子不但与其结为忘年交,还拜他为干爹,多年来数次千里迢迢来榆林看望朱序弼。

 

    老骥伏枥痴心不改

    1995年10月,劳累大半生的朱序弼终于退休了。老伴李增兰心想这下好了,他终于不用再餐风露宿,经年累月在外奔波辛劳了,全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一起,安度生活了。谁知朱序弼退休和没退休完全一样,甚至比以前更忙了。今天去这个植物基地作指导,明天到那个园子搞栽培,继续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候甚至还拉李增兰一起去帮忙。他告诉老伴,如果一天看不到他栽培的那些花草,他心里就不踏实;如果一天不到地里劳动,他就浑身不自在。李增兰开玩笑说,你都干了大半辈子,什么时候是个够啊,真是榆木疙瘩贱骨头。

    毕竟年龄不饶人,朱序弼如今已快80岁高龄,走路需要借助拐棍支撑,动一动就喘得半天上不来气,再也爬不了山上不了坡了,但他雄心犹在,壮志不已,奋斗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息。不能出门,他就把自家院子当园地,就地开发培育植物花草资源。在记者采访时,他带记者边参观边介绍园里的数十种花草。随着他的介绍,记者的意识逐渐恍惚,把眼前这位佝偻而羸弱的老人,与旷野上矗立的那尊铜像融为一体,觉得他是那样的高大、巍峨,令人敬仰!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