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2024年金秋杂志社部门预算
您的位置:西部金秋网 > 资讯 > 记忆欣赏
难忘岳母的炒面和全国粮票
2021-11-22 19:54
30点击
1964年,我的岳母孙惠兰一家人从青海西宁回到阔别多年的西安青年路13号院老宅子定居。岳母孙惠兰不但办事认真、为人谦和、乐意助人,还能做一手家常的好饭菜。
上世纪70年代,我在东北沈阳上大学,每年的寒暑假结束返校时,岳母总是要给我炒几十斤炒面,还要在厨房里揉面、擀芝麻、做芝麻烧饼,我的弟弟妹妹们帮着拉风箱,岳母则在炭火铁鏊锅上烙30多个芝麻烧饼。烙好后的芝麻烧饼和炒好的炒面放凉后,再分别装袋让我带回沈阳,最后还要给我30斤全国通用粮票,因为她总担心我上学时吃不饱。她经常说:“沈阳那边粗粮多,带上些咱西安的烧饼和炒面,饿了还能补充一下。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论粗粮细粮都要吃饱些。”我回到学校后,所带的炒面和芝麻烧饼让班里的男、女同学你挖一缸子,他(她)挖一缸子,你拿一个烧饼,他(她)拿一个烧饼,不到一周时间就全给吃完了。大家都说好吃得很,并问这些东西都是谁做的,我说:岳母大人。同学们都说:“你太有福气了!”
记得那时候,各地的生活供应标准和定量并不统一(但大学生的粮食定量全国统一,男生33斤,女生30斤)。咱西安的居民粮食定量每人每月是27.5斤,其中:细粮占70%,粗粮30%。而沈阳市的粗粮是每人每月70%,细粮是30%,和西安正好相反。沈阳市的菜油每人每月是3两,西安是每人每月4两油。所以,当时的沈阳人把辽宁省革委会主任陈锡联叫“陈三两”。听说那3两油是有来历的:当时的国务院和周总理考虑到当时的辽宁省是重工业城市,产业工人集中,大企业集中,故想提高辽宁居民的粮食、菜油标准以及粗细粮的搭配比例,还包括增加猪肉供应等。但辽宁省给中央打报告说:自力更生,不要国家支援,自己就地解决生活供应问题,所以就出现了3两油、粗细粮比例不一样等问题。于是,高粱米、玉米成了辽宁居民的主要口粮。那时候的全国通用粮票是硬通货,如果你去单位上灶使用全国粮票就可以不用再交油票,但使用地方粮票就得交油票。记得当时一斤全国粮票可以兑换10斤当地的粮票。如果你手里有几十斤全国粮票,那心里头肯定会喜气洋洋。
不过艰难的日子很快就得到了改观,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大学毕业返回企业后不久,吃饭要粮票、吃油要油票的日子就结束了。但是到了日月静好、生活富足的今天,我还是会常常想起那时的人和那时的事,珍惜粮食也成了我一生的习惯。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