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2024年金秋杂志社部门预算
亲历人民检察院的重建发展
2018-8-08 15:38
726点击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想起在西安市人民检察院30年的工作经历,思绪万千。
    1978年3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决定“设置人民检察院”。检察事业从此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伴随着各级检察机关的恢复重建,同年11月,我被组织选调到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成为最早的重建人员之一,并且在此工作了30年,直至2008年退休。
    30年的工作经历,有许多事情值得回忆。特别是有那么几件,始终难以忘怀。

昆明的柳树长得比西安的好


    1993年,我从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的副处级检察员调到院办公室,担任秘书科副科长。有一天,我看到了昆明市人民检察院邀请我院检察长参加工作研讨会的函件,参加会议的人数在2至3人。看完后萌生出能否去昆明的想法,因为我都40出头了,走出西安的机会很少,更不要说到昆明了。
    请示院领导:“能否去?”
    领导答复:“可以。按惯例写文章,文章要是被选上,就去。”
    同时,领导让我通知了有关人员也准备参加会议的文章。
    给科长报告后,科长说:“你从研究室过来,擅长写调研型文章,你来写。”
    再请示院领导:“写哪方面的内容?”
    领导说:“目前办案实践中,遇到刑事强制措施不够给力的情况,就写写这方面的,看能不能引起立法机关的注意和改进。”
    我回家闷了7天,拿出了《修改完善刑事强制措施的立法刍议》初稿。经有关领导审阅,改动不大,直接送检察长审核。检察长阅后,只一句话:“打印,准备参会。”
    该文的署名,开始时初稿中所有参与修改审阅的人员都在其中。送审时,他们都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我也一样划掉了自己的名字,仅署了检察长的名字。可检察长却说:“我只提了思路,内容都是你写的,文责自负,理应署名。”至此,我唯一的一篇和市院检察长共同署名的文章完成。
    该文除了在昆明市院举办的全国部分城市检察长工作座谈会上交流外,又相继在不少内刊上发表。199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第三期上也予以刊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随后全国人大修订颁布的《刑事诉讼法》中,我们的不少意见都被采纳。这也是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地方。因为我们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没有等、靠,而是积极行动,为国家的立法提供了来自基层的建议且被采纳,为国家依法治国进程奉献了绵薄之力。
在昆明,我不仅结识了更多的同行,领略了他们的学识、风采,而且看到了比西安灞柳还美还多的柳树。那油光闪亮的叶枝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逸、婀娜多姿的景象,深深印入我的脑海,几十年都不能忘记。昆明之行,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也进一步明白了“见多识广”的深刻道理。

《西安检察》有了正式刊号


    1998年4月,市院内部机构改革,我回研究室接主任职务,发现简报形式的《西安检察》,作为内部交流资料仍处在活页和不定期的内刊印制上,导致稿件积压。究其原因,是申请不到要由市新闻出版局审批的内部资料的出版刊号。我询问了同级城市的同行,他们也有类似情况。但作为内部工作交流和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接受监督支持的资料交换,虽没刊号也在印制。鉴于此,我决定大胆学习外地经验,指定专人负责,按杂志形式编排《西安检察》,每季度出一期,每期48页,按市委已批准的许可证字号编发。本着立足检察,放眼大局,成就人才,严肃活泼的办刊方针,以图文并茂,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指导工作,交流经验,为检察干警提供一个展现才华,放飞梦想舞台的目的。2001年底,喜从天降。我们接到市新闻出版局的电话,让带上申请刊号的报告,直接去办理内部资料的正式刊号的批准手续。
    事后得知,市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不知在哪里看到了《西安检察》,给下面的工作人员讲:“办得这么好,这么有水平的内刊,不给他们批刊号,给谁批?”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困扰多年的刊号申请批准的问题,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我想这也是“天道酬勤”吧。
    直到今天,翻看我们那些年编排的《西安检察》,仍然感觉赏心悦目,值得一看。这本薄薄的内刊,曾经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不仅名扬省内外,而且还成就了不少检察干警呢。

司法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才融入其中,也需要有更多的检察官独当一面。
    2002年8月,我调任市院教育培训处任处长。为了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的需要,从内部选拔人才,市院党组决定提高检察系统内检察干警的司法考试通过率。我认为这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对单位来说,既选拔了人才,又缓解了独立办案人员紧缺问题;对个人来说,既是一个自我肯定,又是间接地帮助干警个人提高政治待遇,顺利进入检察官序列的途径。为此,积极向党组建议,由市院教育培训处组织举办完全脱产的培训班,来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党组同意了我们的请求。于是,全处同志从落实培训人员、内容、方式、方法、教师、地点到吃住等各个细节入手,精心组织,并处处为参训学员着想,协调相关方方面面,安排的十分细致周到,使学员们真切地感到市院党组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学习热情高涨,全心全意投入备考。
    培训班共举办了两期,2005年一期,2006年一期。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的培训,在总结2005年经验之后,效果特别显著。2006年全市检察系统共有103人参加司法考试,26人通过(含蓝田院地区分4人),通过率为25.2%,是历年来最高的。2006年的培训班里42人参加考试,通过16人,通过率为38%;42人中有2005年司考成绩在320以上的学员25人,通过15人,通过率为60%。未参加市院培训班的参考人员61人,通过10人,通过率为16.3%。
    需要说明的是,2004年以前,西安市检察系统总共通过司法考试7人。2005年通过13人(含蓝田院地区分3人),通过率为11.2%。2006年和2005年相比,通过考试人数翻了一番,比例提高了14%。经过2005年和2006年两年努力奋斗,西安市检察系统除了一个派出院——沙坡院外,13个区、县院全部实现了司法考试通过人数零的突破。
    司法考试工作结束后,市院党组为表彰我的作为,特申请省检察院为我记二等功一次。
    在2006年办培训班的50天里,我虽然不参加考试,但投入了全部时间和精力。事必躬亲,和学员们同吃同住,没有休息过一天,随时随地解决出现的问题,也付出了艰辛劳动和代价。处里的两名军转干部,在2006年的培训班里边学习边工作,一举通过了司法考试,进入了检察官序列。而我因为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守着极好的资源,都没有帮助自己的孩子通过司法考试,这是我觉得最为遗憾的地方。
    30年的工作经历,我深深感到,我们这代人,既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我由一个三线学兵,逐步成长为一名四级高级检察官。虽然征途有艰辛,但我无怨无悔。
    回首往事,我问心无愧;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同时,要不忘初心,继续学习,争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安享健康幸福的晚年。

侯斌生于1929年2月6日,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分配到商南城关区任团工委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至1955年任共青团商南县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长、书记。1955年至19...
文·图/艾绳根艾绳根,1933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镇川堡。曾在镇川小学、中学和米脂县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晋绥边区绥德分区警备2旅、西北独立1师、军委坦克3师、坦克学校任文化教员、参谋、科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信息-论坛社区
西部金秋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4431号